上海一老人死在家中2年,儿女竟2年不打电话,发现时已腐烂成白骨
“是有段时间有股臭味飘过来,但从来没敢往死人身上想啊!”
(资料图片)
胡阿姨的邻居说着。
胡阿姨在家中去世2年后,被发现时已是一堆白骨,这则悲剧令人唏嘘。
其儿女在这2年间竟一个电话都没有?一时间,胡阿姨的儿女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么,其中的真相和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呢?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09年5月的一天,上海市的一处老旧小区在进行翻修。
李大爷家这几天一直在漏水,厨房棚顶和墙面都湿了,但去楼上找了几次都没人。正好赶上外墙翻修,于是李大爷让施工队的工人赵师傅帮忙看看楼上的情况。
赵师傅顺着施工绳索到达了李大爷家的楼上,他趴着窗户朝厨房看了看,水龙头的确没关,厨房地上都是水。
敲了几下窗户也不见有人回应,于是赵师傅好心进去想帮忙关掉水龙头。
这一进去不要紧,即将发生的一幕令他终生难忘。
赵师傅关掉厨房的水龙头后,正转身准备原路返回时,一股难闻的腐臭味扑鼻而来,他瞟了一眼客厅,让他没想到的是,沙发旁好像躺着一个人。
赵师傅下意识捂紧了口鼻,走近一看,这是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尸体旁爬满了蛆虫,已经清晰地露出了白骨。
看到眼前的一幕,赵师傅的胃里瞬间翻江倒海,吓得大叫着,跌跌撞撞的跑了出去,赶紧报了警。
警察到来后,第一时间封锁了现场,经过现场勘查和法医鉴定后,确定了死者的身份正是业主胡阿姨,经初步判断是心源性猝死,死亡时间应该是在2年前。
经过警方走访得知,胡阿姨59岁,单身的她一直一个人生活,平时独来独往,也没见过她的儿女和亲友。
她性格比较高冷,平时不会特意和邻居们打招呼。喜欢游山玩水,经常出去旅游,所以就算很久见不到她,邻居们也觉得正常。
胡阿姨的对门邻居张阿姨,可能是她生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
张阿姨说,最后一次见到她大概是在2007年7月。
当天她们见面打了招呼,张阿姨发现胡阿姨脸色不太好,建议她去医院看看,但胡阿姨嫌去医院太麻烦,说可能天气太热,在家歇一会就好了。
邻居张阿姨还特地嘱咐让胡阿姨好好休息、别做饭了,一会她包完馄饨送过来。
可是张阿姨送馄饨过去的时候,敲了好久的门都没人开,以为胡阿姨可能因为身体不舒服睡着了,就没再去打扰。
那天之后,就没人见过胡阿姨了。
可按说7月份的天气,尸体很容易发生腐败,难道没人闻到腐臭味吗?
原来,在小区旁边有一处鸽子园,臭气熏天的鸽粪味掩盖了尸体的腐臭味。
胡阿姨的邻居说“是有段时间有股臭味飘过来,但从来没敢往死人身上想啊!”
而且,小区附近有处农田,农民积了一些人工肥料,一阵阵臭味弥漫在空气中,也使得尸体的腐臭味很难被察觉。
时隔2年,邻居没有察觉到也许还可以理解,但是亲生儿女竟然也没有发现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了?
这要从胡阿姨年轻时候说起了。
年轻时候的胡阿姨漂亮能干,追求者众多。
然而,胡阿姨并非是一个感性之人,作为外地人的她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好的物质生活才能让她在这座城市扎根,这也是她选择第一任丈夫的原因。
这种典型的利益婚姻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胡阿姨和第一任丈夫的婚后生活,逐渐失去了新婚时的激情与新鲜感。
不久,胡阿姨生了一个儿子,然而孩子的到来并没能改善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
之后的生活里,夫妻两人的感情在每天的相处中消失殆尽。除了孩子,两人基本没有共同话题,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丈夫回家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了。
凭女人的直觉,胡阿姨似乎感觉出了异常。没过多久,她发现了丈夫在外面还有一个家。
尽管胡阿姨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果,但当事实摆在眼前,她还是感到难以接受。她怨恨丈夫的不忠,却又无可奈何。
面对这样冷淡的婚姻,胡阿姨知道已经无法挽回,他们之间的裂痕已无法修复,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离婚。
离婚后,儿子的抚养权归丈夫所有,胡阿姨和儿子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母子关系也逐渐疏远。
虽然婚姻失败了,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虽然经历过一次婚姻,但胡阿姨的魅力依然不减,追求者仍然不少。
没过多久,胡阿姨就遇到了第二任丈夫。
第二任丈夫是个老实人,踏实肯干,脾气也好,但经济条件远不及第一任丈夫。这让胡阿姨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她的虚荣心在作祟,感觉生活处处不如意,情绪逐渐变得浮躁和暴躁起来。
之前婚姻的失败和第一任丈夫的出轨,使胡阿姨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情绪化严重,对人缺乏信任。她对婚姻失去了憧憬和希望。
胡阿姨在外人面前表现得积极上进,面带笑容,人们都觉得她是个温柔贤惠的妻子。但回到家后,却经常向丈夫发泄心中的各种不满情绪。
在丈夫眼中,她是个情绪化严重、缺乏安全感、脾气暴躁的妻子,因此两人争吵不断。
女儿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认为每次父母吵架都是妈妈引发的。妈妈的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于是逐渐开对她产生怨恨,关系也越来越冷淡。
最终,胡阿姨和第二任丈夫的婚姻在无休止的争吵中走到了尽头,女儿选择了跟爸爸一起生活。
此后,胡阿姨开始了独居生活,一个人独来独往,与家人的联系也越来越少。
她喜欢旅行,于是加入了各种旅行团,经常去游山玩水,生活也算充实。
可是过了50岁以后,她的精神状态明显大不如前,逐渐减少了出门的次数,一个人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多。
要么几天不出门,要么出门去旅行,所以邻居们经常见不到她也习以为常。
没想胡阿姨猝死在家中无人问津,2年后才被发现,已经变成一堆白骨。
这起事件令人唏嘘,同时也引起了大家对于独居老人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
儿女的赡养义务
胡阿姨儿女对母亲长达2年的时间不闻不问,他们冷漠的行为令人发指。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生而为人,孝敬父母是基本道德。
根据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法律义务。这一法律义务不仅涵盖了经济上的支持,还包括对父母的日常照顾和陪伴。
因此,胡阿姨的儿女无论是否与她有联系,都有责任承担对她的赡养责任。
如果胡阿姨的儿女未能履行对她的赡养责任,他们不仅要面对舆论的谴责和道德责任的追究,也有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对于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老年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其履行赡养义务。
如果法院判定子女确实未履行赡养义务,那么他们可能会面临罚款、拘留等刑事处罚,同时还需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社区助老服务
上海市被定义为独居老人并接受助老帮扶的老人必须符合两个硬性条件:一是年满60周岁,二是上海市本地户口。
胡阿姨刚满59岁,尽管生活在上海多年,但户口仍然是外地的,因此胡阿姨不满足上海对于独居老人的帮扶政策。
但像胡阿姨这样的特殊群体并不在少数,常年儿女不再身边、无人照顾,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社区助老服务,对于这部分特殊人群也应该设立相应的服务规划,保证老年人老有所依。
例如定期巡访、健康检查、提供日常生活帮助等;为独居老人提供社交支持,例如组织志愿者服务、开展心理辅导等,以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网络,增强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
也可以组织活动,例如文艺表演、健身活动、绘画等,促进老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感。
社会对于独居老人的责任
独居老人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子女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解决独居老人的生活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
除了社区的助老服务外,政府也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养老机构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
此外,也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鼓励志愿者参与、支持企业捐助等。
另外,技术的进步也为解决独居老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可以通过智能家居技术,帮助老人进行日常生活管理、紧急情况通知等。
还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技术,为老人提供及时的健康管理服务。
总的来说,解决独居老人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社区、企业和个人。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合作,才能为这些老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保障,让他们享受到应有的尊严和权利。
因此,希望这场悲剧可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关注和解决独居老人的问题,共同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标签: